两封贺信趣炒股,一字不差。清华、浙大的体面,在复制粘贴中碎了一地。
2025年5月27日,复旦大学迎来120周年校庆。值此盛典,国内各高校自然得书文往来恭贺一番,顺带展示一下各自的文脉功底。
意料之中,两封来自清华和浙大的贺信出现在官微,可当网友点开贺信时,意料之外的一幕出现了,两封贺信从抬头到落款,从标点到句式,几乎一模一样。
为啥说是几乎呢?因为还是有一点不同的:清华大学的落款是“清华大学祝贺”,浙江大学的落款是“浙江大学祝贺”。除此之外,别无二致。
舆论瞬间炸锅——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学府,在如此庄重的学术礼仪场合,竟交出了完全相同的“标准答案”。原因何在?
难道是其中一家抄袭了另一家吗?可当网友们对照发布时间时,又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,两校连贺信的发布时间完全同步,甚至精确到秒,都是5月27日9点整。
百思不得其解之下,网友们又点开了其他高校的贺信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原来不止清华和浙大,上海财经大学、中山大学、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贺词,全部如出一辙。
再看看这篇千人一面的贺信,或许是我狭隘无知境界低,竟不知那通篇堆砌的“煌煌双甲”“浩浩百廿”等生造词,除了辞藻华丽之外,究竟是何意义?
那么,这篇贺信到底出自谁手,又是怎样到了各大高校手中的呢?按常理,若一方抄袭,至少会稍作修饰,发布时间也应有先后之别。这么有恃无恐,公然集体抄袭,难道就丝毫不顾及复旦的脸面?
如此想来,只有一种可能:对于各大高校“复制”贺信一事,复旦是默许甚至鼓励的。至此,一个更荒诞但却更具可能性的猜想浮出水面:莫非是复旦大学自己写好“通稿”,分发给兄弟院校充门面?
若果真如此,那真是当代学术界第一大笑话了。堂堂百年学府,竟在象征学术尊严的贺信上,沦落到需要“代笔”的境地,复旦为什么这么做趣炒股,是其独创还是高校圈早有此风?
这场闹剧暴露的,远不止文书偷懒这么简单,而是一纸贺信照出的精神荒原,集体失落的学术风骨。
回溯中国大学史上的“高光时刻”,思想锋芒曾如星斗璀璨。
西南联大时期,闻一多讲《楚辞》可持烟斗与朱自清辩驳,钱穆著史常邀学生茶馆论道。不同学派教授开设同一课程,观点交锋如刀剑相击,学生穿梭听讲宛若赴思想盛宴。
蔡元培主政北大时,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八个字掷地有声。陈独秀的激进与辜鸿铭的守旧同台辩论,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与胡适的实用主义并行不悖。
北大教授张中行在《负暄琐话》里记载的校庆场景更是令人神往:教授们即兴赋诗各显才情,学生们自发组织学术辩论,连食堂师傅都会写藏头诗助兴。
彼时贺信若需致意,绝不屑抄张伯苓的稿,因为每所大学,每个文人,都是一座精神孤峰。这种包容差异的底气,源自对学术主体性的深刻自觉。
反观今日,贺信本应承载学术共同体的思想对话,折射每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——清华的理工底蕴、浙大的创新基因、复旦的人文传统,本该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。
可当十余所名校如提线木偶般同步发布格式化贺词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牍主义的懒政,更是独立精神的集体缴械。
更可悲的是,这种自我矮化已成系统性病症。2022年东南大学校庆时,北大与清华的贺信已然一模一样;2023年西南大学校长毕业致辞,竟与与河南黄淮学院校长2018年讲话高度雷同。
这就是我们顶尖学府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!太可笑了,太可悲了,也太可叹了!贺信的本质是学者间的惺惺相惜,是剑桥与哈佛彼此致敬时的会心一笑,是各校交流之时的各有瑰宝,火花四溅。
但在当日中国,它却异化为了一种让人不忍直视的体制内礼仪。十余所名校共享两套模板的荒诞,说白了,其实就是行政体系对学术交往的格式化规训。
这才是最真也最深的教育伤痛。当贺信沦为盖章任务,思想交流退化为通稿转发,大学便从求真之所堕落为官场附庸。
我们的大学,亟需一场集体回望。请记住西南联大教授们穿越战火的手写讲义,记住书房深夜不灭的灯火,记住经济学系陈岱孙的《财政学》讲义扉页写着的那句话:“若复国无望,此即文明火种!”
那不是怀旧的浪漫,而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基因,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火种——
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。
它不该熄灭,也不能熄灭!
-完-
笔不阿贵,文不奉承
yanbaoer2024
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